消防科普

中国消防协会科普委主任范强强:家庭消防很重要

0
范强强:中国消防协会理事、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、协会科学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。主编《英汉/汉英消防词典》、《英汉消防词典》、《国外典型火灾灭火战例选编》,《消防便览》,《消防安全教育丛书》,并担任《中小学消防知识必读》的执行主编,《灭火手册》、《防火手册》的编审,美国《消防手册》中文版译审,是《阻燃剂化学及其应用》等5本专著的作者。

    据统计,我国火灾死伤中60%发生在家庭。而大部分人为火灾都是因为老人、儿童、智障残疾人失火或放火所致。因此,儿童和老人成为火灾的高危群体。火灾发生时,他们也是最无力的群体。我国目前火灾高危群体至少有5.8亿人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%。

    7月22日上午,应全国妇联宣传部和人民网邀请,中国消防协会理事、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、协会科学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范强强做客人民网,与网友在线交流如何确保家庭消防安全。当晚,范强强就“老人儿童等火灾高危群体应掌握哪些消防知识”,以及“家庭如何制定和演练疏散计划”等问题,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范强强特别强调,保护并教育好老人儿童等火灾高危群体,任何时期都非常重要。

    据悉,由全国妇联主办、在全国各地巡回讲座的“新生活新女性大讲堂”活动,深受广大妇女和亿万家庭欢迎,大讲堂所授讲座课程贴近群众需求,家庭防火知识一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。

    现状:家庭消防器材缺乏意识薄弱

    为什么家庭成了火灾的重灾区?

   “随着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加,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、收入的大量增加,家庭的火灾危险性也相应增大。例如,很多家庭装修时大量采用三合板、高分子材料等可燃物;各种家具、生活用品、可燃织物窗帘等,使单位面积的火灾荷载增加。另外,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,而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电气也较容易引发火灾。”因此,范强强提醒大家,家庭装修要适当,切勿过度,并尽可能用阻燃材料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我国社区家庭的消防器材普遍缺乏。“以家用火灾报警器为例,发达国家30多年的经验表明,它在预防家庭火灾上作用很大。”范强强告诉记者,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,发达国家家用火灾报警器的普及率上升得很快,美国已达到96%,而我国还不到1%。

   “一只家用火灾报警器,好一点的也就是200元钱,绝大多数家庭都用得起,没能普及,一是没有相应的法规,二是居民的防灾意识淡薄。”范强强认为,防灾意识淡薄还体现在家用灭火器的配备上。范强强告诉记者,上海有一年搞派送灭火器活动,30元钱一个,政府贴10元,街道贴10元,个人出10元。但就是这10元一个的灭火器,还是有很多人不愿买。而且,灭火器里的氮气没了,也不知道及时充气。另外,很多人还不会用灭火器。

    范强强还认为,高层、多层民用建筑的大量兴建和应用,也使居民在发生火灾时逃生难度增加了不少。

    原因:社区消防宣传缺乏长效机制

    为什么老百姓的防灾意识如此薄弱,范强强认为,主要是社区宣传缺乏长效机制。

    当谈到社区的消防科普宣传时,范强强说,近年来,公安部门大力提倡“消防宣传五进”。其中就包括进社区、进家庭。应该说,抓了“五进”以来,我国社区的消防科普宣传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,还有不小差距。首先是发达国家的社区消防科普宣传已形成长效机制,例如,日本许多地方有妇女消防俱乐部,帮助家庭主妇掌握消防知识和技能,美国许多社区有培训居民掌握卫生保健、防伤害的机构,传播消防知识是这种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。我国至今还没有相应的常设机构。

    其次,发达国家社区消防科普宣传的针对性强,事后有效果评估。例如,美国某地方有关机构根据统计发现,当地厨房火灾发生频率高,就组织“厨房消防安全培训班”,请家庭主妇或家里负责做饭的丈夫参加,培训班结束后还要进行跟踪统计,评估培训班的效果。相比之下,我国的社区消防科普宣传缺乏长效机制,内容也往往千人一面,很少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,事后也没人评估效果,这是我们必须改进的。

    对策一:尽快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

    20世纪60年代末,美国火灾很严重,一年烧死1万人左右,火灾造成的损失100亿美元。为此,美国专门成立了一个火灾预防和控制委员会,调查为什么火灾比别的国家多,死的人也多。经过3年仔仔细细地调查,他们发觉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。

    报告中最令人深思的一段话:在减少火灾的许多措施当中,没有哪一种比教育人民防火更重要。另外就是,老百姓应该知道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?怎么处理?因为,他们在调查中发现,老百姓并非对消防完全没兴趣,而是过去的宣传浮于表面。老百姓最感兴趣的是你告诉他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,要用一种简洁明快的语言告诉他如何行动,让他很快就能掌握。

    以此为契机,美国消防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消防科负责科普教育,派消防队员深入到各地的社区,给老百姓讲课,和老百姓一起探讨防火安全的问题。20世纪70年代以后,美国的火灾死亡人数下降得很快,25年中,减少了一半。随着美国国民消防安全素质的提高,美国火灾的发生率也趋于稳定。

    范强强认为,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是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“而对社区居民进行消防安全教育,是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的重要举措。”

    据公安部消防局、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10~11月联合进行的国民消防安全素质调查结果显示,48.6%的人群在火灾发生时不懂得如何逃生自救,52%的学生不认识消防安全标志,全国约1.3亿进城农民工普遍缺乏基本的消防安全素质。范强强告诉记者,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素质,在平时就会不知如何防火;发生火灾时就会惊慌失措,不能及时有效处置;就会小火酿成大灾。

    因此,范强强认为,对公众进行消防科普教育非常重要,应尽快提高全民的消防安全素质。他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:第一是提高居民的消防意识,第二是教育居民掌握在日常环境中减少火灾危险的知识,第三是让居民知道一旦发生火灾怎么办,第四是增强公民在防火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。

    对策二:保护并教育好火灾高危群体

    火灾高危群体是指14岁及其以下的儿童、65岁以上的老人、有残障的人等。而我国目前的火灾高危群体至少有5.8亿人,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5%。

    范强强介绍说,2004年1月,据公安部统计,全国在该月共发生重大火灾和死亡1人以上的火灾事故188起,造成252人死亡,其中六成以上的火灾死亡发生在火灾高危群体。而据2006年底消防部门的统计,全国家庭火灾有上升趋势,而大部分人为火灾是因为老人、儿童、智障残疾人失火或放火所致。

    因此,对儿童进行消防教育特别重要。他建议,我们应该教大一点的孩子一些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的基本常识,祭祖时不要让孩子玩明火。另外,最好不要让儿童去厨房,尤其在做饭和烧水的时候。要从方方面面将儿童与火源隔离开来,让他们知道玩火的危险性。

    同时,还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家用危险品。比如,女性用的摩丝、指甲油等都是火灾危险品,不能乱用。热水器的某些管道容易造成烫伤,刚煮开水的水壶更容易造成烫伤。打雷了,要及时关掉电视、电脑。在日常生活中,慢慢让孩子主动做到这些。

    范强强告诉记者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:在农村,青壮年都出去打工,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,而城里则出现很多空巢老人。这种情况下,我们要特别注意老人的消防安全。

    因此,家里的中年人、年轻人,要把自己学到的消防知识传给老人。对社区来说,消防科普知识的宣传要把老人当做重要对象。老人培训时,最好把时间安排在10点左右,时间不要太长,一小时即可。宣传材料的字尽量大一点,语言简洁一点。另外,要充分发挥一些文化水平高的退休人员的作用,对他们进行初步培训后,让他们向其他老人传播消防科普知识,这样效果会更好。

    家庭消防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人,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,因此,我们每个居民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。当人人都为消防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,整个社会就变得更加和谐、更加平安。

    建议:疏散计划最好一年演练一次

    范强强说,家庭火灾疏散计划在我国还是个薄弱环节,讲得多,做得少,很多老百姓不知道具体怎么制定和演练,遇到火灾就手足无措。以下是范强强教给大家的具体做法。

    第一:考虑两个疏散通道。一个是能正常出去的,比如高层建筑的安全通道。在没有其他通道的情况下,准备一条逃生绳。另外,需要注意的是,消防队有登高平台车这些装备。摸一下门,门如果发烫了,就走不出去了,就立即到阳台上去,拿一些鲜艳的衣服呼喊、求救。

    第二:要安排好家里的老人、残疾人、小孩子。一旦发生火灾,他们这些人怎么办?事前都要把这个方案做好了。而且家里有专人照看他们。

    第三:离开火场以后,绝对不要再返回,不要想还有很多钱放在柜子里,我还要回去拿。生命比钱财重要得多。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    第四:一个家庭在疏散计划当中要有一个集结的场地。就是全家人逃出去以后,都要在那里集中,到时候可以点人数。

    最好能准备一些手电筒,有条件的还可以买一些火灾逃生面罩。

    范强强建议,家庭火灾疏散计划最好一年演练一次,万一发生火灾,人就不会慌了。(本报记者 林木)